PRODUCT CLASSIFICATION
產(chǎn)品分類從開始認識微生物領域到獲得諾貝爾獎,阿龍與醫(yī)學的親密接觸已經(jīng)超過40年。在阿龍看來,堅持科研,就像堅持一場馬拉松比賽,只不過這一堅持可能需要20~30年才能有所成就。 |
休閑西裝、深藍色毛衣加一條少許褪色的牛仔褲,足蹬一雙黑色運動鞋……這就是阿龍•切哈諾沃的全部裝束,單從衣著,你無論如何想不到眼前的人正是久負盛名的zui早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以色列人,但從他不停轉(zhuǎn)動的眼眸和因常思考問題而習慣性緊鎖的眉頭,你又能夠判斷這必是一位深藏大智慧的學者。
不久前阿龍因一次會議來到北京時,接受了《中國科學報》記者的采訪。
“我來教你英語,你教我中文。”與阿龍交談時間不長,他即表達了自己想要學習中文的想法,當記者面露謙虛、實則內(nèi)心澎湃地表示自己的英文水平確實有待提高,阿龍毫不掩飾地說:“那又怎樣,我的中文基礎才是零呢。”幽默的自嘲一下拉近了交流的距離,沒有身份隔閡的壓力,采訪愉快而順利。
“放縱式”培養(yǎng)
2004年,阿龍與以色列科學家阿夫拉姆•赫什科(AvramHershko)、美國科學家歐文•羅斯(IrwinRose)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。他們發(fā)現(xiàn)了泛素調(diào)節(jié)的蛋白質(zhì)降解(一種蛋白質(zhì)降解的重要機理)。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。
作為一名摘得科學桂冠的自然科學家,阿龍的成功與他的聰明、能干、刻苦密不可分。問及成功的秘訣,阿龍脫口而出:“要刻苦、有耐心,而且必須喜歡你所做的東西。”在他看來,當今青年大學生們要努力學習、努力奮斗以不斷獲得知識,當學有所成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報效祖國;尤其重要的是,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珍惜自己的青春,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上。
阿龍說自己的個人成就不足為談,但畢竟作為以色列*批諾貝爾科技獎得主之一,他將這枚諾貝爾獎視作為祖國爭取到的榮譽。“我的祖國很小,也因此人們的思想更加靈活,為年輕人提供的學習方法也很多元。”阿龍十分感激他所獲得的所有學習機會。
談到兒時父母對自己的培養(yǎng),阿龍也表達出感激之心,“家里有很多書,我都會翻看,父親從不拘束我”。3歲時跟隨身為英文老師的母親學習英語,讀書、寫字更是早早啟蒙,“小時候因懵懂翻閱了各式各樣的書,印象里讀得zui多的是有趣的歷史書。”阿龍分享道,那時看的書大多不明就里,但是閱讀的興趣從此就不曾消減。
父母對其學習熱情的“放縱”加之其上學之后老師提倡的獨立意識,共同造就了阿龍自由、自立的思考問題的方式。“老師不會告訴學生該不該做什么,而是要靠學生自己跟隨老師的想法,發(fā)現(xiàn)并提出問題,由‘該做’變成‘想做’,主動要求老師的幫助。”
不是zui的
一顆對外界事物永遠都充滿好奇的心是促使阿龍學習的原動力,“我們都希望青春永葆,獲得永生,獲得高質(zhì)量的生命,這樣我們就要治愈所有的疾病,這個夢想能不能實現(xiàn)?”對微生物的探究越多,阿龍越是對其癡迷,“從開始研究疾病是怎么來的到后來化學實驗室里檢驗病毒、檢測藥物,一切都在等待有探知欲的人發(fā)現(xiàn)更多的真理”。
專業(yè)研究之外,阿龍的好奇心還體現(xiàn)在積極學習身邊的不熟悉的事物。阿龍說,他的生日是10月1日,和新中國的生日是同一天,加之近年來應邀來華的機會增多,他對中國很有感情,“搜集了很多中國的歷史資料,了解一個國家的過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。”阿龍打算下一步要更多地了解中國的地方特色與風土人情,“中國的食物也是需要花時間慢慢體驗的,實在太豐富了。”
雖然贏得了科學類zui高獎項,阿龍仍不認為自己是專業(yè)領域內(nèi)zui的人,就像讀書時也沒強求自己非*名不考,“小時候的成績一直不是的,這樣才有發(fā)展空間和目標,如果一直保持*的地位,可能會影響學生的發(fā)展?jié)摿蜕仙嗟亍?rdquo;雖然強調(diào)自己并不是成績的學生,但能考取當?shù)劁浫÷史浅5偷尼t(yī)學院,足以驗證阿龍的“不做才能不斷提升”的經(jīng)驗。
保持優(yōu)異成績的法寶是善于思考和探究問題,也正是由于習慣獨立思考,阿龍很少參與學校的集體活動,“思考是一個人的事情,但實踐則是需要團隊的合作。”阿龍強調(diào),安靜、獨立是為了解放自己的思想,而團隊協(xié)作則是將想法付諸行動的保證。“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,同樣離不開整個科研團隊的支持。”
大學期間對生物學理論課的學習加上實驗課上的動手能力訓練,為阿龍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礎,阿龍慶幸自己學生時代遇到了很多鼓勵學生動手實驗、發(fā)現(xiàn)結(jié)論的教師。而被學習占據(jù)大部分時間的阿龍愉快地抱怨:“都沒有時間談戀愛。”
專注科學四十年
從開始認識微生物領域到獲得諾貝爾獎,阿龍與醫(yī)學的親密接觸已經(jīng)超過40年,“我只知道這很重要,但是并不知道會發(fā)現(xiàn)什么。”阿龍說,堅持科研,就像堅持一場馬拉松比賽,只不過這一堅持可能需要20~30年才能有所成就。
當初,阿龍是以色列理工大學醫(yī)學院附屬醫(yī)院的一名外科醫(yī)生,做了很多手術(shù),見多了各種各樣的樣本,感受了他們的痛苦之后,他開始對病理產(chǎn)生了興趣,越來越想弄明白病癥究竟是怎么發(fā)生的,并慢慢地想到了分子水平、蛋白質(zhì)上面去,于是從醫(yī)生轉(zhuǎn)到了科研崗位,當起了大學老師。“這么多年來,我對我現(xiàn)在從事的研究依然非常喜歡,非常有熱情,盡管已經(jīng)得到了諾貝爾獎,但還是有耐心并刻苦工作,除了睡眠以外,其余時間都在工作,當然不僅是科研。”
除了科研以外,阿龍對人文藝術(shù)也很感興趣。平時他喜歡聽音樂,讀小說,看看文學藝術(shù)作品。坐飛機時,他戴著耳機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;夜深人靜,他才有時間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小說。
阿龍還喜歡旅游,利用每年去各地講學的機會四處游歷,至今已去過一百多個國家。攝影也成為他講學之下的“副產(chǎn)品”,每次出門,他都用鏡頭記錄下他遍布世界的足跡。不過,在阿龍看來,人生zui大的樂趣是做出的科學實驗,他說:“我zui大的愛好就是工作,它就像愛人和孩子一樣讓人難以割舍。”
阿龍的妻子是一名外科醫(yī)生,“她同樣受到過高等教育,我們一起讀書、聽音樂,度過輕松時刻,幾乎無話不談。”阿龍介紹自己的妻子時說,“因為各自都非常忙碌,因此也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時間。”言談中透著不能多陪陪妻子的愧疚。
訪談結(jié)束時,阿龍詢問在哪里能夠買到中國的絲綢,他要為妻子帶回一件禮物。每次外出,挑選當?shù)氐奶厣a(chǎn)品作為禮物,是他對妻子的承諾。
郵箱:1170233632@qq.com
傳真:021-51870610
地址:上海市顧戴路2988號B幢7樓